
张峥,2018级开云kaiyun官方网站开云kaiyun官方网站(BDIC)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,后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,2023年顺利获得博士学位。现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,专注脑机接口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。从BDIC实验室调试电路板,到走进华为前沿实验室深耕科研一线,张峥通过十年的学习与实践,走出了一条跨越学术与产业的技术成长路径。
初识物联网:兴趣驱动,实践先行
2014年,物联网技术方兴未艾,尚未普及。张峥敏锐地捕捉到其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应用潜力。“物联网如同一张无形网络,连接感知世界与数字计算,必将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。”他怀揣这份憧憬,坚定选择了物联网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。
在BDIC学习期间,张峥深受课程“理论结合实践”的教学理念影响。课程设计涵盖软件开发与硬件实验,注重全流程动手能力培养。“我们参与设计环境监测装置、智能交通模型,亲自搭建传感器采集系统,再完成云端数据处理。整个过程极大锻炼了我的系统思维和动手能力。”他说。
他特别感慨:“BDIC的课程为我们构建了工程思维的骨架。”一次校园开放日,他与外国教授共同演示智能控制系统,首次体会到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成就感。“那一刻让我明白:我能用专业知识,推动技术真正服务于现实生活。”
留学帝国理工:从知识吸收到科研探索
本科毕业后,张峥远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深造。他坦言,初到陌生环境面临语言、文化和学习方式的挑战。“国内课堂偏重听讲记笔记,帝国理工更强调自主学习与批判性思维,刚开始确实‘水土不服’。”
依托在BDIC打下的坚实基础和不断调适,张峥逐渐融入科研社区。他在研讨课上主动提出关于神经信号采集中干扰的问题,引发全班热议,成为进入脑机接口(BCI)领域的转折点,也奠定了他与导师的深度合作基础。
“硕士阶段侧重知识积累,博士则要求主动提出新问题。”他总结。博士期间,他加入跨国实验团队,专注脑机接口信号处理与系统优化,既解决技术难题,也学会构建完整科研体系。
他深感帝国理工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及导师信任支持的重要性:“我们被鼓励质疑,鼓励失败,更鼓励持续提出创新的想法。”在这里,他完成了从知识接受者到科研探索者的转变。
回国科研:从工程师到科技攻坚者
博士毕业后,张峥放弃海外留任机会,选择回国加入华为脑机接口实验室,参与国家自主创新事业。
“看到国内脑机技术取得突破,我深知不能只做旁观者,必须亲自参与其中。”他说。
在华为,他主攻人机交互、信号捕捉等关键技术,面对复杂产业应用场景和工艺限制,团队始终坚持“以落后工艺实现领先性能”的理念,勇于突破技术瓶颈。
科研对张峥来说,不是炫耀技术,而是解决实际问题。“最重要的是责任感,遇到瓶颈不能放弃,要坚持到底。”
同时,他积极参与国内外脑机接口国际标准制定,作为中国代表参与ISO/IEC相关技术委员会工作,牵头推动多项中国方案成为国际标准。
他深知,国际标准的推动是技术积累与产业影响力的长期过程,“我们致力以无可辩驳的技术优势,弱化外部阻力,提升中国方案的国际话语权。”通过参与国家信息技术标准化会议,他更加清晰认识国家在脑机接口领域的政策导向与产业潜力,对中国科技未来充满信心。
寄语学弟学妹:扎实打底,持续拓展
结合自身成长经历,张峥向都院在校生提出三点建议:
筑牢根基,受益终身:“全力学好每一门基础课程!我至今仍深刻受益于本科打下的知识底盘,这是未来发展的底层支撑。”
勇于尝试,投资阅历:“大学时光短暂而宝贵。在学有余力时,务必大胆探索新事物、新领域,丰富阅历是对未来最明智的投资。”
见贤思齐,博采众长:“保持开放心态,主动向身边优秀的师长、同学学习请教。‘三人行,必有我师’是永恒的真理。”
从BDIC电路实验室的细致调试,到帝国理工脑电信号采集的科研挑战,再到华为芯片与系统的工程攻坚,张峥用十年时间书写了青年科技工作者“学成报国、扎根创新”的生动注脚。作为脑机接口领域冉冉升起的新锐力量,他的成就已被海外学人网专题报道。
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科研,不是灯下的浪漫,而是一次次面对困难仍然选择出发。无论你是技术专业的学子,还是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,都请牢记这句话:“做,就要做到最好。”
记者:袁赫尧、于洋
撰稿:高子奥、张名佳
图片:张峥
审核:张琳